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4节(1 / 2)





  刘横顺看到此处,至少明白了七八成,五斗圣姑以邪术迷惑民众,让有钱人买来童男童女当替身,扒下值钱的金玉,又以狐狸将孩子引入河中。只不过此辈既然有幻人耳目的妖术邪法,诓敛钱财绰绰有余,何必将童男童女引入河中淹死,图什么许的呢?他一时不得要领,可是再不出手,两个孩子就淹死了。当即冲上前去,一手一个将两个孩子从河中拎了上来。狐狸见得有人,连忙落荒而逃。刘横顺两条飞毛腿,能让它跑了吗?三步并作两步追上去,拽出金瓜流星,窥准了时机一抖手打了出去。狐狸惊慌失措只顾逃窜,头上已然结结实实挨了一下,半个脑袋都被砸瘪了,喷血滚倒在地,那还有个活?刘横顺也没想拿活的,一来恨这狐狸和圣姑串通一气图财害命,二来不可能逮只狐狸去问口供,所以下手不留余地。

  刘横顺打死了狐狸,先回到火神庙警察所,吩咐老油条留守,让张炽、李灿、杜大彪三个人去盯紧铁刹庵前后门,在缉拿队过来之前,切不可轻举妄动,又将死狐狸和两个孩子带到巡警总局,请官厅开下批票拿人。

  有人问了:“五斗圣姑会使旁门左道之术,擒贼追凶的警察拿得住她吗?”您有所不知,天津卫这地方跑江湖的太多了,缉拿队什么样的贼人没见过?五斗圣姑那两下子,吓唬一般的巡警兴许还行,在缉拿队眼中不足为奇,说穿了也不过是江湖手段。五斗圣姑之前在铁刹庵门口打坐,木雕泥塑似的一动不动,有巡警上前驱赶,圣姑一甩拂尘巡警就趴下了,想来不是道法,而是在拂尘上沾了迷药;至于墙上开出火树银花也不出奇,江湖上称为萤火流光法,无非提前以磷粉在墙上画好了火球火树,曾有入室行窃的贼偷用这一招调虎离山,趁机作案;至于飞剑斩妖狐、跨虎入仙山,多半也是障眼法。天津卫又不是没出过这样的能人,相传清末七绝八怪中变戏法的杨遮天,大庭广众之下可以把天变没了,手段可比五斗圣姑高明多了。

  缉拿队把人凑齐了,再等来批票,已经过了晌午。一行人直奔铁刹庵,到地方一问张炽、李灿,刘横顺放心了,五斗圣姑跑不了,为什么呢?前几天张炽、李灿去找金麻子问话,不仅没收了金麻子卖野药挣的钱,还顺手揣了十来包“铁刷子”。刘横顺想捉拿五斗圣姑,但是缉拿队也得凭批票拿人,他先上官厅要批票,让杜大彪和这俩人去铁刹庵盯住了前后门。杜大彪堵前门,他们俩盯后门。张炽、李灿这俩小子也不是省油的灯,满脑袋损招儿、一肚子坏水儿,他们听人说过,这个五斗圣姑挺厉害,万一出了差错,那可交代不了,如果给五斗圣姑下点药,就不怕点子跑了。

  正好这时候,挑大河的邋遢李来给铁刹庵送水。邋遢李又叫大老李,二十年前从山东逃难来的天津卫,一直也没混整,穿破衣住窝棚,早上给各家各户挑水,卖力气挣钱。民国初年的七绝八怪,他是其中之一。老时年间,指着挑大河吃饭的不在少数。那么说邋遢李一个挑大河送水的,是技艺超群,还是外貌奇特、言行怪异?相传此人水性出众,可以在河底走路、水中睡觉。天津卫地皮浅,一向没有井水,好在河多,军民人等自古吃河水。天不亮就有挑大河的挨家挨户送水,挣的是份辛苦钱。前门送挑水,倒在大水缸里,加上一把白矾过滤,河里挑上来的水杂质太多,因此很多人家都预备两口水缸,用白矾把水中的杂质沉淀下去,缸里头半缸水半缸泥,这时候再把上边的水舀进另一口大缸,淘米煮饭全用这个。后门送的是开水,民国初年有条件的已经用上暖壶了,专门有水铺烧开水,水铺一般都是当街的门脸儿,门口挂着木头牌匾,上写“好白开水”,屋里是通膛的大灶,灶上并排三个灶眼儿,放上三口大锅同时烧。头锅的水烧开了、二锅的水八成开、三锅的水半开,卖的是头锅水、烧的是二锅水、等的是三锅水。烧水的时候也讲究一个利索劲儿,不等头锅水卖干净,水舀子已经伸进二锅去了,舀到头锅里一见开儿就能卖,再把三锅里的水补到二锅,如此渐进式地烧水,就为了不耽误工夫,能多卖点儿钱。不过也有作假的,在头锅的锅底扣上一个碟子,看着里边的水咕噜咕噜冒泡,实际上可没全开,这样的温吞水拿回去沏茶要多难喝有多难喝。邋遢李几十年如一日,天天往各家各户送水,按月或年结钱。

  张炽、李灿闪身出来,挡住了送水的邋遢李,一掏没收来的打胎药“铁刷子”,有不下十包。这俩坏小子怕不够,把这十来包药粉一股脑全倒进去了,厉声呵斥邋遢李不准多嘴,如若耽误了抓差办案,就拿他回去填馅儿!

  邋遢李一个挑大河的穷汉,老实巴交惹不起他们,点头哈腰一个字也不敢多问,仍和往常一样,口中说一声“给您了送水”,把暖壶摆到门口调头跑了。张炽、李灿躲在一旁看,天亮之后,五斗圣姑打开门,左右看看没人,拎上暖壶进了后堂,估计一早起来也得喝口热茶,此后再没出来过。

  刘横顺一听鼻子好悬没气歪了,他又不是不知道,金麻子卖的野药,有药味儿没药劲儿,全是糊弄人的玩意儿,只有打胎药铁刷子相反,没药味儿有药劲儿,正经的好使。打鬼胎半包足矣,一包可以戒掉大烟,并非是什么灵丹妙药,就是愣往下打。据说挖坟盗墓的孙小臭儿,为戒大烟吃下去一整包铁刷子,烟瘾是戒了,人也缩成了如今的样子,几乎送了命。你们俩这一下放了十几包,纵是铜铸的金刚、铁打的罗汉,只怕也抵挡不住,常言道“好汉子架不住三泡稀”,何况一个女流之辈?

  7.

  缉拿队担心五斗圣姑死了问不出口供,三十多人前后两边围住铁刹庵,撸胳膊挽袖子,纷纷掏出手枪。缉拿队为首的队长费通,出了名的怕老婆,就会吓唬老百姓,人送绰号“窝囊废”,又叫“废物点心”,他炸雷也似一声大喝:“缉拿队办案,闲杂人等不准近前!”过往的老百姓瞧见这架势,哪还敢往前凑,看热闹也躲得远远的。刘横顺命杜大彪一脚踹开庵门,其余众人如狼似虎一般往里冲。

  五斗圣姑坐在佛堂之中,听得门口一阵大乱,就知道事情败露了,忙点上三支香,却待溜入暗道,猛然发觉肚子不对劲儿,翻江倒海那么难受,坠得起不了身,额头上全是冷汗。说时迟那时快,“窝囊废”费大队长一心抢功,已经带手下冲进了后堂,正待生擒活拿,却听一声虎吼,四壁皆颤,眼前跃出一只吊睛白额的猛虎,全身杏黄、条条黑斑,眼若铜铃、牙似刀锯,昂首长啸天上飞禽丧胆、低头饮水惊煞河中鱼鳌。吓得费通等人肝胆俱裂,连滚带爬跑了出去。

  外边的人往屋里看,却什么也没有,只见五斗圣姑坐在蒲团上,脸色煞白,一手撑地,一手捂在肚子上,额头上全是黄豆大的汗珠子,她身旁有个香炉,当中插了三支大香,屋中香烟缭绕。稍一接近,便觉头脑发沉。可见五斗圣姑以迷香作怪,不将炉中的三支香灭掉,没人进得了屋。

  缉拿队的人虽然有枪,可是为了拿活的邀功请赏,谁也不想开枪。如此僵持下去,不知五斗圣姑再出什么幺蛾子,绝对不能让她跑了。刘横顺的腿快眼更快,瞥见佛堂门口摆放了一个大水缸,乌黑锃亮,一个人抱不过来,里边装满了水。他急中生智,招呼杜大彪:“快往屋里泼水!”

  咱在前文书交代过,杜大彪身高膀阔、力大无穷,有扛鼎的本领。铁刹庵这口大水缸,旁人挪也挪不动,对他来说却易如反掌。他平时只听刘横顺的话,让他往东他不往西,让他打狗不抓鸡,否则不给饭吃。杜大彪别的不怕,就怕挨饿。一听见师兄发话,他两臂张开扒住大水缸,一较丹田之气,连水带缸整个儿抱了起来。好个扛鼎的杜大彪,天让降下力中王,非是寻常差官,抱起水缸顺势往上提,大喝一声:“走你!”

  刘横顺想得挺好,他让杜大彪往屋里泼水,浇灭了那一炉迷香,再进去捉拿五斗圣姑。可杜大彪太实在了,榆树脑袋——木头疙瘩一个,直接将大水缸扔进了佛堂。这一下可热闹了,手捂肚子的圣姑坐在佛堂正中,忽然间冷水浇头,给她来了一个透心儿凉,香炉立刻灭了。这时候头顶上的水缸也到了,“咔嚓”一声将五斗圣姑砸倒在地。陶土烧成的大水缸,缸壁足有两寸厚,外刷青漆,拿手一敲跟铁的一样,何等的沉重,况且是被杜大彪扔进屋的,当场砸了五斗圣姑一个缸碎人亡。

  刘横顺站在门外一抖搂手,事已至此多说无益,五斗圣姑图财害命,拿住也得枪毙,死了倒没什么,只是问不出口供,查不出她害过多少人命了。

  事后巡警总局派人从里到外搜了一遍铁刹庵,起出若干金玉、烟土、银元。既然元凶已毙,官厅没再往下追究。由于此案牵扯到许多有钱有势的权贵,想查也查不下去,还是大事化小、小事化无为上。对外只称五斗圣姑及同伙是人贩子,流窜各地拐带孩童,因拒捕被当场击毙。前去抓人的缉拿队,一人领了一块半的犒赏。

  刘横顺仍想不明白,聚敛钱财何必伤人害命?将童男童女转手卖给人贩子,多少也能换几个钱,为什么非让他们下河送死?五斗圣姑还有没有同伙?另有一件事引起了刘横顺的注意,在结案之后,五斗圣姑的尸首又被李老道收去了白骨塔,听说李老道不仅收尸,也把那只死狐狸捡走了。

  按说人死案销,至于是苦主收殓,还是由抬埋队扔去乱葬岗喂狗,抑或是僧道化去掩埋,官府从不过问。不过国有国法,民有民约,天津卫开埠六百年,民间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规矩,怎么埋死人也有规矩,讲究什么人去什么地:贞洁烈女入烈女坟、火中而亡的进厉坛寺、水里淹死的上河龙庙,西关外这座白骨塔,供奉的是白骨娘娘,向来放置行善僧道捡来的人骨,大多是冻饿而死的倒卧,而今白骨塔来了个李老道,接连收去“飞贼钻天豹、五斗圣姑”的尸首,皆非良善之辈,李老道究竟想干什么?正是“劝君莫做亏心事,古往今来放过谁”。欲知后事如何,且听下回分解。

  第四章 杜大彪捉妖

  1.

  多行不义难长久,

  恶贯满盈天不留;

  眼见今朝阎罗唤,

  生死簿上一笔勾。

  上文书说到缉拿队包围铁刹庵,杜大彪扔水缸砸死五斗圣姑,尸首又被李老道收去了白骨塔。刘横顺虽然觉得有些不合常理,可也没往多了想,他也顾不过来。因为结案之后,隔三岔五就有丢孩子的来报官,天津卫以往并不是没有拐小孩的,却都没这么邪乎。旧时将拍花贼称为“老架儿”,多为外来流窜作案,打扮成乞丐四处讨饭,趁人不备拍花子。干这行的以女子居多,手段各不相同。让人贩子拐走的孩子,或北上辽东,或西去大漠,沦为娼奴,十之八九再也找不回来,官厅加派了巡逻站岗的警察,缉拿队也忙于追查拍花子的拐子,外来要饭的是没少抓,案子可没破,谣言传得很厉害,老百姓都不敢领孩子出门了。

  一连多少天,案子迟迟没有进展,丢孩子的仍是接连不断,天津城里人心惶惶,官厅也麻了爪儿,贴出悬赏布告,又在通往外省的各个路口加紧盘查。过了没几天,有人跑来报案,说东门里出了一个卖人肉包子的,包子馅儿里吃出了小孩手指头!

  从古至今,剁人肉蒸包子的不少。开黑店的用人肉做包子,主要是为了毁尸灭迹,把人剁成馅儿、吃进了肚子,那还怎么找去?反正听说的人多,没几个真正见过的,吃过的就更少了。当时被告发卖人肉包子的二混子,半夜挑灯之后在东门里卖包子,那一带宝局子多,给耍钱的人当宵夜。民国初年,已明令禁止设赌押宝,耍钱的却大有人在,明的不行来暗的,下边的警察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雷声大雨点小,装装样子走走过场,到日子还能从中拿一份抽头。东门里一带的小胡同中,有不下十来家宝局子,大半个天津城的赌棍都在这儿,耍上钱不分昼夜,往往通宵达旦。卖包子的二混子,没有门面字号,也不摆摊儿,他白天不卖,掌灯出来卖夜宵,在家蒸得了包子放在大笸箩里,上边盖上棉被保温,挑上挑子穿梭于东门里各条胡同,边走边吆喝“肉——包”,“肉”字拉得特别长、“包”字又特别短,耳朵上火的根本听不见这个字,意思是他这包子皮薄馅大肉也多。二混子在锅伙当过混混儿,由于没有抽死签的胆子,在锅伙混不下去了,吃不成混混儿这碗饭,又干不了别的营生,身无一技之长,还舍不得卖力气,走投无路才出来卖包子,手上没本钱,赁不了门面,只得走街串巷叫卖包子。虽说只算半个混混儿,但是横惯了,身上也描龙刺凤,惹不起有钱有势的,欺负小老百姓绰绰有余。二混子为了卖他这独一份儿的夜宵,一旦瞧见别人来东门里卖包子、馄饨、秫米粥,他上去就把摊子踢了,啐个满脸花再给骂走,做小买卖的能有多大道行,谁也不敢惹他,一来二去没人再来了。

  那天半夜,有几个耍钱的饿了,把二混子叫进屋,买了他一屉包子,价钱不贵,俩大子儿一个,咬一口热热乎乎,肉也多、油也大,不过吃了没两口就有人骂上了:“二混子,你这包子是他妈什么馅儿,怎么还带硌牙的?”吐在宝案子上一看,居然是一整块手指甲!

  二混子正在那儿看着别人耍钱,他的瘾头也不小,只不过手气不行,挣个仨瓜俩枣的全扔里了,一听这话不愿意了,张嘴还挺横:“别人是鸡蛋里挑骨头,您了这是包子里挑指甲,多大个事啊,至于一惊一乍的吗,剁馅儿的时候崩进去一块半块的,这免得了吗?你给吐了不就完了吗?”

  俩人都不是善茬儿,你一句我一句越说越拱火儿,当场撕扯上了。有多事儿的跑去报了官,巡警过来一瞧,真是人手上整个的指甲,让二混子把手伸出来,十个手指头完好无损没有带伤的,又问他从哪家肉铺买的肉,二混子支支吾吾说不清楚,巡警瞧出来了,这里头准有事,忙去二混子家搜查,这一看可了不得,肉馅儿中不仅有指甲,居然还有两根手指头,卖人肉包子这还了得?不容分说立马将二混子押送巡警总局。二混子吓尿了裤,他胆儿再肥也不敢卖人肉包子,不得不说了实话。原来这小子犯财迷,蒸包子不舍得用好肉,专使碎肉边子、头蹄下水,这还觉得亏,恨不得一个大子儿也不花,想到外边偷鸡摸狗,可他学艺不精,溜到人家门口没等下手,就把狗给惊了,无奈之下出去套野狗,狗皮剥下来卖给做膏药的,肉和下水剁馅儿掺上大油蒸包子。估摸今天套来的那条野狗,刚在坟地啃了死孩子,指甲盖还在肚子里没消化,就给剁成了包子馅儿。二混子为此吃了半年牢饭,却也保住了一条命,否则非让吃过他包子的人打死。官厅则借这个由头,大举查封东门里宝局子,罚了不少的钱。宝局子上下打点,交够了钱继续开,耍钱的照样连更彻夜,当官的腰包又鼓了,案子却没任何进展。

  按下缉拿队如何到处抓人不表,单说北门外有个做买卖的,姓高名叫高连起,人称高二爷。专做鲜货行的买卖,说白了就是贩运水果。这个行当的生意最不好干,老时年间交通不发达,从外地运过来的鲜货,在路上耽误太久,到了之后搁不住,很容易烂,价钱见天儿往下掉,几天卖不出去就烂没了,所以有这么句话叫“好马赶不上鲜货行”。干这一行风险高,必须本钱大赔得起,因此价格也高,果子烂了一半不要紧,另一半卖出几倍的价钱就成,不是小老百姓吃得起的。常言道得好“买卖不懂行,瞎子撞南墙”,咱们这位高二爷可懂得买卖道儿,家里的底子也足,自己有冰窖,包了铁道上的车皮运货,鲜货带着冰往回运,还让跑腿儿的定期给主顾送货上门,不愁没销路。通常往两个地方送,一是宅门府邸,有钱有势的家大业大,从上到下百十口子,嘴里头都不闲着,一年到头得吃多少鲜货?二是各大烟馆,抽大烟的容易叫渴,讲究吃南路鲜货润喉,杧果、蜜柚、枇杷之类的,价钱昂贵。光是往这些个地方送鲜货,挣的钱就不少。家中仅有一子,年方四岁,两口子捧在手心里长起来的,视如珍宝一般。高连起买卖挺大,胆子却小,听说天津卫出了拍花的拐子,整天忧心忡忡,柜上也不去了,客也不见了,在家闭门不出,两口子天天盯着孩子看。

  高连起是生意场上八面玲珑的人,做买卖没有不出去应酬的,各路的关系也得维持,下馆子、泡堂子、叫条子、打茶围,这么玩惯了,在家闷上三五天还成,一待十几天可受不了,心里长草、浑身长刺,简直如坐针毡一般,怎么待着都难受,就差挠墙皮了。这一天响晴白日,高连起实在坐不住了,告诉高二奶奶在家看孩子,千万盯住了,天塌下来也不许出门,他上外头喝个茶,一会儿就回来。高二奶奶也看出高连起憋得够呛,让他尽管放心,在家一待这么多天,是该出去会会朋友、瞧瞧行市了。高连起一出家门,真好比“野马脱缰、燕雀出笼”,蹽着蹦儿奔了南市,买卖生意搁一边,他得先过过瘾解解腻歪,怎知这一去再没回来,孩子没丢,大人丢了!

  2.

  当年天津卫的南市最热闹,与北京的天桥旗鼓相当,可不光有打把式卖艺的,澡堂子、大烟馆、杂耍园子、秦楼楚馆遍地皆是,听书看戏、吃喝嫖赌,玩什么有什么,一辈子也逛不够。天津城以前仅有北市和西市,出了南门是一大片烂水洼,长满了芦苇,到处是蒿草水洼,向来无人居住。城里的炉灰、脏土全往这儿倒,久而久之填平了洼地。仗着地势好、离城近,陆陆续续有做小买卖的在这一带摆摊儿,人也越聚越多,逐步形成了南市。1900年庚子之乱,八国联军攻入天津城烧杀抢掠,北市、西市毁于战火,更多的人聚集到南市。由于是三不管儿的地方,龙蛇混杂,地痞无赖在此庇赌包娼、欺行霸市、逞凶作恶,坑蒙拐骗没人管,逼良为娼没人管,杀人害命没人管,造就了畸形的繁荣。

  高连起打家一出来算是还了阳了,派头十足、风采依旧,头顶马聚元、脚蹬内联升、身穿八大祥、腰揣现大洋,昂首阔步溜达到南市,直奔同合春面馆,进得门来坐定了,别的不吃,单要一碗头汤面。什么叫头汤面?饭庄子刚开门,从一大锅高汤中煮出来的头一碗面,这里边儿可有讲究,面得在头天晚上备下,专门有小徒弟每隔一刻钟揉一遍,两班倒轮着伺候这块面,到了第二天早上擀面条之前,这才痛痛快快彻底揉透了,揉面看似简单,不干个三五年可练不出这个功夫,必须顺着一个方向使劲儿,还得刚柔并济,劲儿大劲儿小、快了慢了都不成,把面的筋道劲儿揉出来,这样的面条煮出来晶莹剔透,吃着有劲儿。难得的还在头汤,非得在汤锅中煮出的头一碗面条,味道才最好,接下来的面条煮多了,面味儿就抢了汤味儿。倒上刚焖出来的浇头,淋点香油撒上细葱,扔几根翠绿的菜心儿,汤鲜面滑、清香扑鼻,一天里就这么一碗,二一碗再也没这个味儿了。并且来说,这碗头汤面可不是谁来得早谁就吃得上,平常老百姓哪怕顶着门去也吃不上,跑堂的告诉你面还没和呢,您了要么等会儿,要么吃点儿别的,反正有的是借口,专等有钱的主顾上门来吃,灶上才肯下这头一碗面,后边就随便卖了,什么人吃都有。高连起最得意这口儿,三天不吃就想得慌。跑堂的伙计全是势利眼,瞧见高二爷来了,忙往里边请,拉长声吆喝“给高二爷看座,老规矩面软汤紧”,连灶上带柜上一齐忙活,紧着伺候还怕怠慢了,不给够了赏钱你都不好意思吃这碗面。高二爷热热乎乎吃了一碗头汤面,肚子里这叫一个踏实,加倍给了赏钱,按以往的习惯,下一步他得上大烟馆抽两口,这十来天可憋坏了,好不容易出来一趟,真得好好过过烟瘾。当年抽大烟的大多是有钱人,家里置得起烟枪,大烟膏也有的是,可还是愿意去烟馆,为什么呢?因为抽鸦片烟不仅在于烟膏,烟枪也至关重要,非得是老枪才够味儿。烟馆来往的人多,这个走了那个来,烟枪不歇火儿,已经熏出来了,家里的烟枪比不了,而且烟客们大多熟识,满屋子烟雾缭绕,有那个氛围,家里头冷冷清清没意思。高连起抱上烟枪往榻上一躺,吞云吐雾过足了烟瘾,顿觉神清气爽,精精神神出得门来,正是前后不挨着的时候,早点吃完没多会儿,还不到吃晌午饭的时候,再加上抽完大烟嗓子眼儿发干,就信步进了一家茶馆,直接上二楼雅间。小伙计儿眼神儿活泛,擦桌子掸椅子,把烫热的手巾板儿递过去:“高二爷,您可有日子没过来了,还是老规矩?”高连起点点头:“随便来几样果子。”什么叫老规矩?过去的有钱人上茶馆,穷人也上茶馆,像高连起这样的有钱人口儿高,嫌茶馆儿的茶叶太次,买来上等茶叶存在茶馆里,来了就喝自己的茶。穷人到茶馆是为了找活儿干,一个大子儿一碗的茶叶末子可以喝上一天。高二爷这路生意不同,有一整套的做派,水得是天落雨水,茶叶得是洞庭春茶,烹茶要用古寺中几百年的瓦罐,烧深山中的千年老松枝,喝的是这个味儿,摆的就是这个谱儿。不一会儿热茶沏好了,果品、蜜饯摆上几碟,愿意吃就吃一口,不愿意吃就扔在那儿。东西不起眼,可都十分精致,大街上卖的没法比。高连起晃着脑袋品着茶,就听楼下有人聊天,哪家的大饭庄子打哪儿请了个厨子,什么菜拿手哪个菜好吃。高二爷听着都腻,大饭庄子有什么意思,出来一趟就得吃对口儿的。

  喝了几泡茶眼瞅着该吃中午饭了,高连起想吃什么呢?他馋羊汤了,卖全羊汤的在天津卫多了去了,要论正宗还就得是三不管这家,并非带瓦片子的铺眼儿,就这么一间席棚,既没有牌匾也没有字号,棚子里支着火炉,上架一口大锅,锅里的老汤常年总这么开着,煮的是整只胎羊,有讲究,一只胎羊煮十天,到日子加进去一只新的,煮三天再把上一只搭出来,如此循环往复,将这锅汤熬得又浓又稠,翻着白花,膻气味儿顶着风飘出五里地,这便是最好的幌子。小本儿买卖雇不起伙计、请不起掌柜,前前后后就老板和老板娘俩人,白天忙得四爪朝天不亦乐乎,下晚儿两口子也不能只顾着起腻,得盯住了给炉子里添柴续火,全凭这锅汤拿人。

  老天津人管羊汤叫羊肠子汤,实则可不单有肠子,肝花五脏应有尽有,全是不值钱的下水,提前买回来煮熟了切碎,卖的时候放在笊篱上往老汤里一焯就得,加汤盛进碗里,上面漂着一层黑绿色的沫子,大苍蝇小苍蝇围着乱飞,掉进去一两个是常有的事,嫌脏你就闭着眼喝,非得这样才够味儿。普通的羊汤俩大子儿一碗,杂碎少汤多,爱吃哪样还可以单加,加一份给一份钱,锅台旁边摆放着各式调料,韭菜花、酱豆腐、辣椒油、香菜末,口轻口重自己调理,东西没什么新鲜的,味道确实不一样,就拿辣椒油来说,是用羊油炸的,凝在盆里有红似白,放在汤中能佐味,夹烧饼吃更解馋。

  喝羊汤有喝羊汤的规矩,首先来说席棚里没有桌椅板凳,无论身份高低来了一律站着喝,这样喝得快、卖得也快,你说你是多大的老板,手底下开着多少买卖字号,半拉天津城都是你们家的也没用,想喝这一口儿吗?想喝就站在席棚里,和掏大粪的、倒脏土的、扛大包的这些穷人一起端着碗吸溜,因为不守着锅边喝,买回去味道就不对了。其次,在这儿喝不能挑眼,像什么汤里有个苍蝇、烧饼里夹根头发,或者身边的人又脏又臭,有什么算什么,但凡发一句牢骚,或者往一旁躲躲,天津卫老少爷们儿的嘴可不饶人,给你来上一句“装他妈什么大瓣儿蒜”,你也得听着,本来喝的就是一样的东西,谁也不比谁高贵。三一个,喝羊汤不能回碗儿,多有钱也只能买一碗,想再来一碗旁边等着的不乐意,嘴里冷笑热哈哈:“还得说您是有钱的大爷,羊肠子都得来两碗,怎么不连锅端家去?”闲话不够说的。真没喝够怎么办?喝完头碗儿出去溜达一圈再回来,等这拨儿喝羊汤的走了再来第二碗,卖羊汤的无所谓,即便认出来也照样卖给。再一个,碰见熟人不能打招呼,那会儿来讲,这东西是下等人喝的,有钱有势的犯馋来喝一次,全是低着头冲着墙喝,恨不能把脑袋扎碗里,就怕碰见熟脸儿。假比说这家的大掌柜戳在这儿喝羊汤,小伙计一脚迈进来,看见也得装看不见,回头掌柜的绝不挑理,还得夸这孩子懂事儿,如若上去给请个安,道一声:“掌柜的,您得着呢。”旁边的人准得笑话。

  高连起在家憋了这么多日子,早就馋这口儿了,把自己爱吃的要了一个遍,鞭花、肾头、羊房子,什么好吃要什么,实实在在一大碗喝进肚子里,脑门子也见了汗,又到有名的天清池泡澡,在最热的池子里泡透了,找一个扬州的师傅搓澡,敲头敲背,连剃头带刮脸,都弄完了,搓澡的喊一句“回首”,不能说“完”字,怕人家不爱听。拾掇利索了从包厢出来,早有看箱的伙计取来洗好烫干熏过香的衣服,伺候高连起穿上,点头哈腰送到大门口。高连起出了天清池,信步在南市闲逛。南市这地方,有钱人逛嘴,没钱人逛腿,好看的好玩的多了去了,天天逛也不腻。高二爷喝完了羊汤,洗完了澡,南市才真正热闹起来,因为这地方穷富都能来,有钱的都跟高连起一样,连抽大烟再泡澡,吃饱了喝足了下午出来逛。扛包卸船的苦大力一早上工,挣完钱再过来也是下半晌了。高二爷信马由缰,东游西逛,看看变戏法的、瞧瞧耍杂技的,这边有个耍幡的、那边有个拉弓的,他都得过去瞅两眼叫个好,什么叫油锤灌顶、怎么是银枪刺喉,真刀真枪真把式,闷在家可开不了这个眼。除了打把式卖艺的,还有什么评书、相声、双簧、杂技,变戏法的、拉洋片的、唱大鼓书的,各路杂耍儿样样俱全。除此之外还有好多浮摊儿,也就是流动的摊贩,这些人做生意多半是蒙人骗人,所以没有固定的地方,怕上当的回来找他,一般像什么收买估衣的、收当票的、镶牙补眼的、点痦子修脚的,骗人手法五花八门、常变常新。就拿点痦子来说,这位脸上大大小小好几十个痦子,舍不得去医院,到三不管儿来治。点痦子的先拿刷浆用的大白给他点上,一点儿都不疼,这位一高兴把钱就掏出来了,一个大子儿一个痦子,这就够一天的饭钱了,点痦子的接过钱告诉他,这是药引子,让他先出去遛一圈儿,半个时辰回来换药,这位真听话,顶着一脸白点儿出去溜达,过半个时辰再回来,点痦子的拿出另一个罐子来,里边装的都是硫酸,擦一个白点儿,点上一点硫酸,愣往下烧肉,疼得这位直学猴儿叫唤。你要说受不了不点了,钱也不退,好不容易忍着疼都点完了,回家养了好几天,痦子是没了,落了一脸大麻子,诸如此类举不胜举。

  再说这位高连起高二爷,逛够了来到同庆园,这是个喝茶听戏的地方,台上有曲艺,台下有抱着匣子卖烟卷儿小吃的,香烟是哈德门、老刀、红双喜,小吃是小笼包子、驴打滚儿、青果萝卜、瓜子花生、点心蜜饯,该有的全有。高连起往那儿一坐,接过热手巾板儿来擦了擦脸,要上几碟点心,一壶龙井,问伙计今天什么戏码。伙计说二爷,你真来着了,今儿可新鲜,刚从江南邀来的角儿,唱的是评弹,头沟的买卖,正经能唱凉茶水的玩意儿。那位说“唱凉茶水”又是什么黑话?这是说台下听曲儿的一边听着一边喝茶,一手端着盖碗儿,一手拿着碗盖儿,却听入了神,直到最后曲儿唱完了、茶也凉了,过去常用这句话来形容角儿唱得好。高连起没听过评弹,他也觉得挺新鲜,只见上来二位,一左一右坐好了,左边是个弹三弦的老先生,右边是个小角儿,怀抱琵琶自弹自唱,一身大红色的旗袍,团花朵朵、瑞彩纷呈,两边的开气儿挺高,白花花的大腿上穿着玻璃丝的长筒袜,脸上描眉打鬓、有红似白,梳着一个美人头,上插白玉簪,唱出来悠扬婉转,真是赏心悦目,又好听又好看。台下有钱的老板紧着上花篮,两边都快摆满了,这其中别有用心的居多。从前听戏讲究“捧角儿”,往台上送花篮、扔洋钱、扔首饰,一个人包半场的票,一是当众摆阔,二是为了把角儿带回去睡觉。过去有句话说“一个戏子半个娼”,台上唱戏台下陪睡,有钱的老板们以包养戏子为荣,在旧社会不足为奇,常去听戏的大半也是为了这个。如果掰开揉碎往细里说,这里头的门道也深了去了。

  高连起是买卖人,嫖姑娘也得明码实价,不走捧角儿这一路,听曲儿只为消遣,评弹的腔调真好,行腔吐字与众不同,又酥又软,无奈听不懂南音,抓耳挠腮干着急。在他旁边坐了一个大白脸,三十多岁不到四十,长得人高马大,面似银盆,脸上挺干净,从面缸里掏出来似的那么白,还不仅白,这张脸又长又大,几乎跟驴脸一样。过去的算命先生常说“此等面相咬人不露齿,不可以交这样的朋友”。这个大白脸是走南闯北做买卖的,见识极广,通晓弹词,一边听一边给高二爷讲,台上这出《珍珠塔》,表的是才子遇难得佳人相助,到最后中了状元衣锦还乡迎娶佳人,怎么来怎么去,哪句词儿唱的是什么,全给讲到了。两个人越聊越投脾气,大有相见恨晚之意。高连起本想听完戏奔窑子,但他是做买卖的好交朋友,难得和大白脸谈得来,听完了戏没过瘾,跟大白脸说上午听人说哪个大饭庄子请了个名厨,有那么几个拿手的,想请大白脸过去尝尝。大白脸也不客气,俩人到了饭庄子,坐到酒桌上又是山南海北一通聊,酒酣耳热之余,结成了八拜之交。酒逢知己千杯少,高连起一时兴起喝多了,净说掏心掏肺的话,把家里的事全跟大白脸说了,什么家住在哪儿,总共几口人,媳妇儿什么脾气,孩子多大、哪年哪月生的、小名叫什么,左邻右舍姓什么叫什么,谁家养鸡谁家喂狗,谁家是寡妇,谁家是绝户,想起来什么说什么,就这样仍觉得没说够,非拽大白脸上家住一宿,来个同榻抵足彻夜长谈。大白脸也不推辞,扶上喝得东倒西歪的高连起出了饭庄子,回去的途中路过大水沟,这个地方在城里,1900年以前是条明渠,直通赤龙河,拆除城墙之后逐步填平,当时还有水,积了很深的淤泥,蒿草丛生,又脏又臭。大白脸行至此处,看了看四下无人,故意落后几步,捡起一块大石头,叫道:“兄长留步。”高连起闻声回头:“兄弟怎么不走了?”大白脸笑道:“昨夜华光来趁我,临行夺下一金砖!”如若换了明白人,一听这话就知道大白脸是歹人了,高连起却莫名其妙,什么意思这是?大白脸往前一指:“兄长你看那是谁?”等高连起再一转头,大白脸铆足力气砸了他一个脑浆迸裂,又拖入蒿草丛中,除下衣冠鞋袜,尸首绑上石头踹入大水沟,换上高连起的衣服,用手在自己脸上抹了几下,变成了高连起的样子,开口说话都跟高二爷没分别,一路来到高宅,敲开门就问高二奶奶:“孩子在哪儿?”

  3.

  高二奶奶正在屋中闲坐,见当家的回来了,一进门就直眉瞪眼地找孩子,忙说孩子也在家闷了那么多天了,你前脚这一走,他就吵着也要出去玩儿,又不敢去别的地方,我寻思外头是有拍花的拐孩子,可没听说有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明抢的,出门看紧了便是,我就带孩子回了一趟娘家,过过风透透气,谁知道这孩子不听话,兴许是在家里憋坏了,好多歹说也不行,又哭又闹不肯回来了,二老心疼小的,就给留下了,我明儿个一早再去接他。

  大白脸扮成的高连起不干了,拍桌子瞪眼、暴跳如雷,非让高二奶奶马上把孩子接回来。

  高二奶奶见当家的动了肝火,说什么也听不进去,无奈又回了一趟娘家,高连起家有钱,常年雇着包月的洋车,可此时节天色已晚,拉车的早歇工了,只得走着去,好在住得不远,出北营门再往前走,这个地方叫同义庄。高二奶奶紧赶慢赶回到娘家,接上孩子往家走,说话天已经黑透了,没在路边等到拉洋车的,却遇上了李老道。咱前文书说过,李老道脸色青灰,白天看好似蟹盖,夜里看却如僵尸一般。高二奶奶不认得李老道,突然看见这么一位,当时吓了一跳,以为是拍花拐孩子的,忙将孩子护在身后。

  李老道说:“贫道并非歹人,可是近来城中丢小孩的不少,这天都黑了,你们娘儿俩上哪儿去?不怕遇上拐孩子的?”

  高二奶奶说:“我们回家,马上到了。”她这么说是想告诉李老道,这是我家门口,想抢孩子你找错人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