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0368宁州爨氏(2 / 2)

西晋统一天下之后,朝廷将原本属于益州的南中四郡建宁、兴古、云南、永昌四郡分化出来设立为宁州。

当时朝廷奉行的是儒家路线,在边境实行“攘夷”政策,朝廷撤销刺史的建制后便以李毅为“南蛮校尉”兼“统五十八部夷族都尉”,对南中地区实行全面军事统治。

政治上也开始推行世族门阀制度,只有郡县上层大姓子弟可以被推举为官;而在蜀国统治时期,接受封建法制的地方中下层子弟则失去了机会,这也导致了他们的不满。

西晋末年,建宁太守杜俊和朱提太守雍约贪赃枉法,终于受到了南中下层士人的反抗,他们两人亦被驱逐出境。

李猛在声讨杜俊的信中说,“昔鲁侯失道,季氏出之。”他们将自己的反晋斗争,比作是春秋时期的新兴地主阶级代表季氏驱逐大奴隶主鲁昭公。

李特、李雄在益州举行起义时,南中的毛洗和李猛也在南中举起了大旗,他们公开宣称自己的反晋大业是继承诸葛亮的遗志。

正当毛洗等人与李毅的大军正在胶着时,由成都方面传来了好消息,——李雄已攻破成都,并废除晋法,采取薄赋绥弊的政策。

李雄的义军受到了益州和南中百姓的普遍认同,于是李毅被困孤城,而后晋王朝在南中的势力完全被摧毁。

李雄在成都建立成汉国,当时的宁州亦在他的统治之下。

诸葛亮当年在南中打击了大奴隶主的势力,扶持愿意接受统治的中下层大姓。李特认为刘禅放弃了诸葛亮的法家路线,所以一开始就举起继承刘备事业的旗号,很快得到了南中等地的企图恢复蜀国统治的中下层士族的支持。

正当南中的反晋斗争取得一定的胜利时,晋王朝的儒家政策却受到了一些南中大姓的支持,他们联合上书请派刺史。

王逊便是李毅的下一任宁州刺史兼南蛮校尉,他依靠大姓力量,杀了十数家中下层大姓和夷帅,但此后大姓、夷帅之间的兼并更为激烈。

互相兼并的结果,最后只剩下一个爨氏大姓集团。

同时,“爨”也由姓氏变成了民族泛称。

在成汉国政权统一南中之时,李雄大赦宁州境内,复置郡县,以霍弋之孙霍彪为宁州刺史;分宁州置交州,以爨习的后人爨琛为刺史。

可惜成汉国在南中的统治只有六年时间,成汉国陷入内乱时,其政权和法治路线都发生了蜕变,南中也渐渐脱离了成汉国的统治。

爨氏便趁机盘踞宁州,只在形式上仍对中原王朝“奉正朔”,而实际是在地方闭关自守以发展和巩固自己的势力。

东晋王朝偏安江左以来,逐渐形成了各地藩镇割据的局面。

桓温灭成汉国之后,宁州、益州、梁州随即成了他的部下周抚、周楚割据的区域,周氏三世为益州,凡四十一年。

周抚的侄子周仲孙为益州刺史时,正值前秦国最强盛的时期,可惜周仲孙被姚苌大败。

姚苌被苻坚任命为宁州刺史,兼领西蛮校尉。

淝水之战后,宁州又依附于江左政权,这种依附当然只是名义上的。

而在名义上,南蛮校尉变成了管理宁州的军事力量,此前则为宁州刺史,或荆州刺史兼领南蛮校尉。 △≧miao.bi.ge△≧,

与此前不同的是,淝水之战后的南蛮校尉多半会呆在荆州,他们只是吃着空饷、尸位素餐,——这也是没办法的事,反正宁州方面也不会高兴他们前往。

两边维持的都只是表面上的和平,心中都希望两不相见才好。

因为由荆州刺史兼任南蛮校尉这个传统的原因,荆州刺史和南蛮校尉的关系往往都极为友好,在范二入主荆州前的几任南蛮校尉分别为:殷觊、杨铨期、杨广。

理所当然,这三个人之所以出任南蛮校尉,都是因为殷仲堪的推荐之故,或者说南蛮校尉根本上就是由荆州刺史委任的。

由此可见,南蛮校尉到底还是听命于荆州刺史的。

宁州现在被侵略了,爨宝子第一时间想起了荆州刺史范逸之,这也是爨龙颜到江陵求援的真正原因。

本书来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