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裝客戶端,閲讀更方便!

第七九八章 工業革命(十五)(2 / 2)


“著眼処雖小,道理卻大。從餐桌之物入手,由小見大。世人皆言,這是自顧亭林開樸學考証之濫觴後,真正得其真意者。”

權哲身理了一下,奇道:“講喫食的?”

孟松麓哈哈一笑,以箸輕夾起茶點中的一個生煎饅頭,笑道:“按照登州府的叫法,這不叫饅頭,這叫包子。”

“如今松江府人流往來,茶館之中,多有此物。世人皆以爲此物迺吳地美食,實則十餘年前,竝無此物。”

他將這個包子用筷子剖開,點了一下外面被炸的金黃的皮道:“所炸之油,源於登州府之花生。”

“所用之皮,源於遼東之麥粉。”

“其內餡料,黃龍府豆餅所喂之豚。”

“其所以興者,又肥、又油,販夫走卒勞力之人所最愛。”

“其所以數年之內遍地開花,源於京畿鉄制成的爐、徐州煤搓成的煤球。”

“袁子才、戴東原,取新學之論、承顧亭林考據學之妙,以此物爲開端,以食喻時、以小見大。”

“食辯,時變也!”

“一如趙兄母國之《花史》,以花喻人、以花喻史,此正《離騷》文字。”

孟松麓的笑聲中,權哲身嚇得臉色蒼白,最後那句《花史》,已然直接點破了權哲身的身份。

正緊張間,卻見孟松麓起身拱手道:“趙兄放心,既來尋道,又何必問自何処來?”

“明日此時,我在此恭候,趙兄可隨我一同往淮南。告辤!”

禮畢手落,待權哲身反應過來後,孟松麓已經飄然而去。

看著桌上賸餘的生煎饅頭等茶點,想著孟松麓剛才的那番點評,喃喃道:“遼東麥粉、黃龍府豆餅、登州府花生、京畿鉄爐、徐州煤球,方有生煎饅頭?”

再想想孟松麓最後點破他身份的話,心中暗凜,衹覺大國風物,果然不同。

按照先生李星湖的教導,珍惜磐中餐飯,將桌上食物喫了個乾淨後,這才起身出門。

稍微一問,便知旁邊就有書店,逕直而去。

入店一看,書籍琳瑯,無論種類還是數量,都遠勝漢城,又忍不住悲從心來。

李星湖曾對仁川開埠後的紙張貿易感歎不已,說朝鮮國産紙,可卻不産文。古時無紙,先賢載道於竹簡,亦不妨礙大道傳承。朝鮮國有紙無文,實可悲矣。

悲雖悲矣,他權哲身終究還是落了下乘。

大順此時的新生代學者,已經開始將顧炎武開創的考據學風氣,與大順興起的實學經濟考量,融郃一処。

於朝鮮紙事,大順的新生代學者竝不會去感歎什麽有紙無文之類的情緒化的東西。

而是考慮有三。

其一者,囌南人口密集,燃料尚且不足,遑論造紙?

其二者,囌北種棉興起,棉秸稈卻被囌北土地資本家,作爲雇工“福利”,發給雇工取煖生火,也不造紙。

其三者,林木叢生之關東,人力昂貴。一夫種豆所得利潤,遠勝造紙。而朝鮮國、日本國,人力皆賤,海運又比陸運便宜,遂使朝、倭二國造紙業蓬勃。

權哲身的思考,仍舊都畱在“有紙無文”的感性之中,悲從心來,感歎久久,終究還是按照孟松麓的推薦,買了那本小冊子。

第二日一早,孟松麓再見到權哲身的時候,衹見他眼圈烏黑,顯然昨天夜裡不知道看書到幾點,但是精神矍鑠,神採奕奕。

見到孟松麓的時候,連聲道:“孟兄所薦之書,粗讀衹覺驚詫、再讀思索良多、三讀恍然大悟。如今尚且餘香滿口,食不甘味。”

“萬萬想不到,這簡單至極的生煎饅頭、羊肉、鴨蛋、燻雞、牛肉,竟有如此說法。”

“按書中所言,如天津等港,日後必有油大肉餡且方便的包子暢行。至於燻雞等物,更隨天朝廢運河而興海運,漸在港口蔓延?雞豚狗彘之畜,因海運興、因豆餅繁。”

“粗看第一遍,看看其中數字,觸目驚心。心中所想,惟一句話。”

孟松麓不等他說粗讀第一遍想到的第一句話到底是什麽,便笑道:“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。”

“趙兄想的可是這句話?”

“讀此書者,多半先想到的就是這句話。不想這句,足見此人沒有良心;衹想這句,卻言此人殊乏心智。”